Tag Archives: Smartphone

百佳泰中高階手機分析實作範例

各種高、中、低階手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推出,如何在一片機海中突出,是目前廠商在產品開發及行銷上所碰到的難題。對於品牌商及手機製造商來說,在手機效能過剩的時代,最重要的不再是硬體規格,而是消費者的體驗。如何善加利用本身產品的優勢讓消費者「最有感」,達到最佳行銷效果呢? 專業的手機玩家、部落客們常於網路上發表最新的評測文及資訊,但往往不夠客觀公正。百佳泰以第三方實驗室的角色,於2015年底陸續發表「智慧型手機之使用者體驗解析」系列文章,我們用專業的儀器及手法測試螢幕、相機、音效、GPS等功能,也獲得廣大客戶的支持與回應。 這次測試團隊挑選市面上四台中高階手機,實際測試並分享本次「手機產品競爭比較分析」的結果,除了專業評測文之外,競爭者比較分析 (Competitive Analysis)更能幫助廠商了解自家產品在市場上的定位以及SWOT分析,透過我們的解析能夠發現產品的缺點,作為未來產品優化改善的參考方向,也可充分利用產品優點來制訂出更完美的行銷方案。   ※本篇測試DUT為此四支手機,為保品牌隱私故下方評比結果以Phone 1、2、3、4代稱。欲了解測試細節,歡迎逕洽百佳泰。   螢幕測試評比 在螢幕測試這塊,百佳泰可執行的測項包含亮度、對比度、色溫、不同視角、色域空間、藍光測試等等,並能依據客戶的需求制定測試計畫。詳細測項介紹讀者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 智慧型手機之使用者體驗解析-螢幕篇。測試團隊特別挑選出最容易影響使用者體驗的三個測項: 亮度、色域空間、藍光測試。   亮度 Brightness [...]

智慧型手機之使用者體驗解析-觸控篇(Touch)

目前市面上智慧型手機大多採用觸控式螢幕,使用者大多可以輕鬆地使用手指滑手機,但在觸控的過程中,有時會有延遲或是不平滑等現象發生。在競爭激烈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細節即是成功的關鍵,百佳泰測試團隊將在此篇文章中更深層地探討觸控測試的細節,像是反應靈敏度、抗干擾能力、滑動效果是否夠平滑等等,幫助讀者了解測試目的及內容,進而達到產品優化的效果。   Test Items 在測項的部分,我們分為兩大類。首先是一般使用者常用操作的部分,針對面板上的範圍進行滑動、多點觸控或是拖曳測試。第二類測項為評斷手機觸控的抗干擾能力。根據我們的測試經驗,有些外加的行為,像是藍牙®、Wi-Fi、充電可能會影響觸控品質,因此在這部份我們特別模擬了以下情境來做測試。   百佳泰將針對下圖中6條紅線及其所劃分的4塊區域,測試觸控品質的好壞。     首先,我們利用報點程式所提供的直線座標算出平均間隙與最大間隙。一般來說,點跟點之間的差距值越小越好,用來衡量測試觸控的靈敏度。我們會計算出兩者座標的最大差異值,進而分析出觸控靈敏區(Good Zone)及觸控不靈敏區(Bad Zone)。 我們先藉由報點程式計算出點與點之間的平均間隙(Average Gap),先使用治具在螢幕上畫出上圖中的六條線,再藉由報點程式計算出最大間隙與平均間隙的值。數據如下表,我們可觀察出觸控靈敏區的位置。   [...]

智慧型手機之使用者體驗解析-螢幕(Display)篇

行動通訊科技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已與智慧型手機密不可分。創新科技總是令人耳目一新,但回歸基本面,眾多新技術的進步像是相機畫素感光、觸控面板靈敏度、音樂品質優化等等,無非都是為了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因此廠商在開發時,除了考慮硬體規格的進步之外,也應同時考慮使用者在實際使用上的各種可能性。 我們都了解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但從何開始以及如何分析呢? 相信這是許多廠商需要協助的地方。 百佳泰能夠提供完整的客製化服務,從產品開發階段的測試、競爭者分析、驗證流程上的協助,甚或是產品量產後的追蹤等等,透過各階段的測試分析,將能協助廠商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時至今日,各家廠商在硬體規格上已經越來越難有顯著的差別,必須憑藉著在使用者經驗的優化與效能上的調校才能拉開與競爭者的差異,提供消費者物超所值的感受。 這次,百佳泰將針對智慧型手機與使用者關係最密切的「視覺、聽覺、觸覺」三大功能來剖析,提供了「Competitive Analysis (CA)」與「User Experience (UX)」兩個不同的測試面向: Competitive Analysis (CA): 透過百佳泰實驗室內的儀器設備與測試專業,針對重要之規格需求驗證並提供量測數據做為量化的分析比較基礎 User Experience (UX): 著重於了解該功能的使用者體驗,依據客戶之需求透過使用者情境模擬實際使用的情況,並提出相對性現象的和可能遇到的潛在性風險對客戶提出產品建議 [...]

CES 2014系列報導(一):後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新寵兒:穿戴式科技裝置

回顧甫落幕的CES 2014,不可否認地,穿戴式科技(wearable technology)裝置絕對是今年展場中鎂光燈最關注的焦點,各家大廠無不全力推廣包含智慧型手環、手錶以及眼鏡等穿戴式科技裝置。功能上,穿戴式應用或許不如以往智慧型手機、電視般總是強調軟、硬體的創新,而是透過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舉凡醫療保健與健身市場來創造契機。 有趣的是,自2013年開始發跡的穿戴式科技,僅僅花費一年的時間,就成功擠身為年度大展的主角。輔佐市調公司IMS Research的調查資料也可證實,2011年全球穿戴式裝置市場約有20億美元的營收,預計到2016年的銷售總額可達60億美元;IMS Research亦表示(見下圖),2011年約有1,400萬台穿戴式裝置上市,預計到了2016年,穿戴式裝置的出貨量將高達1.71億台,整體市場發展規模不容小覷。 綜觀穿戴式科技的應用不難發現其功能皆著墨在無線傳輸Bluetooth®、資料處理與精密的感應偵測技術等,套用在實際應用面向上則發展出可收集、記錄、管理乃至於傳送使用者的呼吸、心跳、脈搏、體溫以及血壓等重要生理資料至手機或雲端系統。由此可見,Bluetooth®技術(尤其是低功耗的Bluetooth 4.0)在此扮演著非常關鍵性的角色,其擁有低耗電量特性,可長時間以最低耗電模式來記錄持續性的資料,順理成章成為穿戴式科技首選的最佳無線傳輸技術。為了確保Bluetooth®技術的傳輸品質,相關的認證測試過程也成為各廠商關注的焦點,而百佳泰的Bluetooth 4.0認證測試(Bluetooth Qualification Testing Facility,BQTF)服務正好提供廠商最完整的認證測試執行、裝置相容性驗證、問題偵錯以及諮詢服務。 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展至一個飽和的階段,相關連結裝置與應用也一併受惠,由此而生的穿戴式裝置毋須太尖端的產製技術與成本花費,它所嚮往的是更符合人體工學的使用情境與需求。在今年CES 2014即明顯地看到穿戴式裝置持續發光發熱,包含Sony、LG到知名運動品牌Nike、Adidas皆爭相推出擁有獨自特色的穿戴式科技,為這場科技饗宴激起更多的火花。 由Sony [...]

智慧型手機「投」其所好

曾經在2008年占據鎂光燈搶盡鋒頭的手機搭載微投影鏡頭組合,因為機身厚度及電池續航力問題,命運多舛,許多大廠終究只是隔岸觀火,不過今年它又重新返回市場了!     在Google主導的Android系統下,各個廠商無不使盡全力研發新機種,手機的標準配備規格也大大地提升。隨著現今的科技日新月異,從原本簡單的通話功能,進步到收發郵件、看電影、玩遊戲幾乎都能在彈指間完成的智慧型手機。雖然每年每季都有數量龐大的Android系統手機問世,但是除了有更快的手機晶片、更細緻的螢幕或是更高畫素的鏡頭外,在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娛樂同時,不禁期待盼望著還有什麼創新的功能和突破性的服務能夠驚喜廣大的消費者。於是在今年三月在巴塞隆納舉辦的Mobile World Congress上,三星發表了一款全新的GALAXY Beam系列手機,搭載15流明的超薄微投影鏡頭,在黑暗中最高可投影出50吋影像,能夠分享簡報、文件,創造行動辦公室,同時也能夠發揮創意,利用投影營造不同氛圍。   3.5吋的手機螢幕不夠看,升級到4吋或5吋;500萬的鏡頭畫素已經過時,800萬到1,200萬才是主流;螢幕解析度、待機時間也要再進化!對於想要搶食這塊智慧型手機大餅的廠商而言,百家爭鳴的結果是大家的產品功能越來越進步卻也趨於相近,是否能再推出新功能來面對日漸飽和的市場,似乎已到瓶頸。   無獨有偶,包括韓國的三星(Samsung)、樂金(LG)、以及日本的NTT Docomo,都曾推出內建微型投影手機;而相機大廠Nikon和Sony也推出過數位相機或數位攝影機搭載微投影鏡頭等產品,其中,手機產品內建微投影應用最受到市場關注。然而,過去因為強打商務應用關係,讓許多民眾望之卻步,而對於真正的商務人士而言,其所內建的鏡頭亮度不夠且電池續航力的問題,導致在實際應用層面上綁手綁腳,加上當時智慧型手機還不流行,微投影鏡頭無法充分發揮其功能,以至於始終無法「投」其所好,激不起市場的反應。   雖然今年三星推出的GALAXY Beam系列手機,搭載15流明的超薄微投影鏡頭,在黑暗中最高可投影出50吋影像,對於專業商務人士來說其亮度略嫌不足,但是能夠隨拍隨投影是目前筆記型電腦及投影機所辦不到的。不過因為微投影鏡頭的關係導致機身瘦不下來,再加上電池續航力問題導致許多手機大廠始終只是試試水溫。不過在一片競爭激烈廝殺的市場上,能夠看到別具創意的產品挑戰消費者意圖代表著人們永無止盡地追求更新的技術,畢竟,人們創造科技,科技創造需求。明年的智慧型手機又會有什麼新的創意、新的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

Mobile Application之使用性分析與介面評估報告(二) 當智慧型手機與音樂類型Application的完美結合

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運用與市場興起,行動科技的發展逐漸地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型態,從過去的電話或簡訊溝通朝向更具個人化、即時性以及互動性的使用情境。過去出現在傳統PC上的應用軟體或新開創的mobile application也相繼推出了手機版本,以呼應更大規模的使用市場、滿足更多元化的使用者需求。然而,迥異於傳統PC介面或中大尺寸的平板電腦,許多mobile application開發商為了將介面設計套用在較小的手持式觸控螢幕上,在介面與功能的編排上就會作出不同的考量與取捨,也間接衍生出不少的使用性問題。     百佳泰(Allion Labs, Inc.)日前針對mobile application使用性所做的使用者研究報告獲得熱烈迴響(請參考「Mobile Application之使用性分析與介面評估報告(一)」」。這次我們特別將使用性測試的輪廓聚焦,除了以觸控介面較小的智慧型手機作為測試工具外,並鎖定音樂類型之mobile application為測試標的,目的為讓整個使用性測試的研究不會受到類別效應的影響,進而比較各音樂類型application之優劣情形。選擇音樂類型application的原因則是因為音樂的搜尋與播放聆聽為大部分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主要訴求之一;根據市調機構Neilsen的調查(圖一),市面上的音樂類型application也佔了相當大的使用比例。希望透過單一測試載具與類別標的,我們將更完整地呈現出不同音樂類型mobile application的使用行為、使用情境、滿意程度以及競爭分析;透過使用者的真實感受與回饋,我們不僅僅提供軟體開發商一個人機介面設計上的參考與反思,也期待更多兼具功能性與使用性的mobile application能完美上市。 依據本使用性測試之使用者輪廓、使用者目標以及任務分析,我們將根據以下5項評估指標(表一)來分析使用者的使用性目標:   [...]

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戰國時代:微軟的芒果,硬起來!

Nokia 挾「芒果」以令諸侯?!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玩的貪食蛇嗎?還記得那些年,「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Nokia耐摔機嗎? 這幾年,行動裝置作業系統出現「典範轉移」,市場上幾乎呈現iPhone OS與Android系統競爭大餅的情勢;反觀,Nokia自家的Symbian幾乎被市場邊緣化,讓這個芬蘭傳奇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慘遭滑鐵盧,間接撼動了獨佔多年的手機市場龍頭地位。然而,Nokia在2011年2月宣布與全球最大軟體業者Microsoft結盟成為戰略夥伴關係,欲藉由Windows Phone 7.5系統;也就是俗稱的「芒果機(Mango)」,挾強大合作氣勢,再次挑戰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戰國時代。目前,Nokia與Microsoft分別在智慧型手機與作業系統上重振旗鼓,我們不可忽略的是在雙方合作之下,是否能藉由長久根植於人心的品牌形象,再次重返榮耀,創造雙贏的綜效。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的分析,2011年Q3的全球手機出貨量為4億4050萬支,比2010年同期成長5.6%(見表一)。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Samsung的出貨量位居第一;但是對整體手機出貨量(包含智慧型與一般功能型手機)而言,Nokia仍然是全世界手機出貨量的龍頭,佔了23.9%。由此觀之,Nokia不論在品牌知名度或是市場能見度上,還是具備穩定的市場基模,對未來拓展智慧型手機版圖仍有相當程度上的幫助。   另外,在智慧型手機方面,2011年Q3的全世界總出貨量高達1億1518萬支,比2010年同期成長42%(見表二)。由此可見,智慧型手機確實成為市場趨勢,也意味著有越來越多使用者願意購買或汰換功能型手機成智慧型手機,而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競爭也就日趨白熱化。我們可以從表二發現,Android的市佔率高達52.5%,高於Apple iOS的15.0%。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發現Symbian的市佔率雖然比去年同期減少一半,卻仍有16.9%的市佔率;其次,Microsoft(Windows Mobile)的市占率有1.5%。未來在Nokia與Microsoft的結盟之下,推出Windows Phone 7.5(Mango)系統,仍否挑戰Android和Apple iOS在作業系統上的市佔率。不可避免地,市場上將出現一場Android與水果(芒果、蘋果、黑莓)大戰,也就是作業系統上的戰爭。 [...]

Android裝置的開發挑戰:軟硬體如何巧妙整合

隨著科技的快速演進,現代人對行動通訊、無線上網與多媒體娛樂的需求更甚以往,所謂的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便成了炙手可熱的個人消費電子產品之一,從Apple不斷推出iPhone企圖顛覆消費者對手機的想像、RIM推出主打商務功能的黑莓機、Google的Android系統讓眾家手機廠商爭食大餅,到微軟屢敗屢戰的從WinMo一路開發到WP7,智慧型手機的這塊戰場可說是打的如火如荼。然而在這些眾家競爭者中,Android可說是目前行情看俏的一套作業系統,以國際市調研究機構Gartner最新出爐2010年第三季的調查為例,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在過去一年以來成長幅度最高,光是市佔率便是前一年同期的七倍之多,銷售量更是達到14倍的成長,同時也一舉從市佔率排名的第六名竄升到第二名。而在今年一月份甫落幕的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也處處可見各式各樣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的產品。 Gartner 2010 Q3 Worldwide Smartphone Sales 儘管Android系統的普及看似指日可待,但在實際的產品應用上,也有其可能產生的問題風險。Android作為一個開放式的作業系統,是Google提供廠商的作業系統參考架構(reference design),廠商能有充足的發揮空間,以Android為基礎向上開發設計自家產品,但也因為這樣的開放性與自由性,讓廠商在軟硬體結合的這個環節必須下更大的功夫,像是如何挑選合適的硬體包括基頻處理器、通訊晶片、觸控感應晶片、天線與記憶體模組等,以及如何調整出最適當的軟體設定等,更重要的是如何將軟硬體整合,開發出差異化的產品。這中間所有的細節都會對產品最終樣貌產生莫大的影響,像是其功能的完整度、使用介面的設計、效能表現(例如觸控滑動畫面、開啟程式所需時間)、品質可靠度、甚至是後續的韌體升級動作等等。在此百佳泰(Allion Test Labs, Inc)便試圖以專業中立的測試實驗室角度,來點出廠商應用Android於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裝置時應注意的開發重點,以希冀作為一個有效的參考資訊。Android在過去一直扮演後起之秀的角色,切入智慧型手機的速度似乎慢了蘋果的iOS一步,但與Apple相同的是,它也成功的將其應用從手機移植到了平板電腦(Tablet PC)上。Android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特性,能輕易地提高廠商對自家產品的接受度,更不用提背後Google的強力撐腰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目前可見包括手機廠商HTC、Motorola、SAMSUNG,以及電腦大廠HP與Dell等皆投向Android的懷抱,Android被廣泛應用可說是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