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智慧型手機大多採用觸控式螢幕,使用者大多可以輕鬆地使用手指滑手機,但在觸控的過程中,有時會有延遲或是不平滑等現象發生。在競爭激烈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細節即是成功的關鍵,百佳泰測試團隊將在此篇文章中更深層地探討觸控測試的細節,像是反應靈敏度、抗干擾能力、滑動效果是否夠平滑等等,幫助讀者了解測試目的及內容,進而達到產品優化的效果。

 

Test Items

在測項的部分,我們分為兩大類。首先是一般使用者常用操作的部分,針對面板上的範圍進行滑動、多點觸控或是拖曳測試。第二類測項為評斷手機觸控的抗干擾能力。根據我們的測試經驗,有些外加的行為,像是藍牙®、Wi-Fi、充電可能會影響觸控品質,因此在這部份我們特別模擬了以下情境來做測試。

Test Items

 

百佳泰將針對下圖中6條紅線及其所劃分的4塊區域,測試觸控品質的好壞。

 

Screen

 

首先,我們利用報點程式所提供的直線座標算出平均間隙與最大間隙。一般來說,點跟點之間的差距值越小越好,用來衡量測試觸控的靈敏度。我們會計算出兩者座標的最大差異值,進而分析出觸控靈敏區(Good Zone)及觸控不靈敏區(Bad Zone)。

我們先藉由報點程式計算出點與點之間的平均間隙(Average Gap),先使用治具在螢幕上畫出上圖中的六條線,再藉由報點程式計算出最大間隙與平均間隙的值。數據如下表,我們可觀察出觸控靈敏區的位置。

 

pic1

MobileTouch

 

接著我們就會開始測試觸控的反應速度,利用超高速攝影機拍攝待測物的表現,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 I/O Event : 當手指頭接觸到面板

2. Pre-Event: 接觸後到手指頭開始拖動的時間

3. Post-Event: 實際線條出現

 

下圖以Android Phone 1為例,在畫垂直線時於0.23秒開始拖動手指,於0.3秒時就開始出現線條。

 

MobileTouch

 

以此邏輯以及做法,我們接續了接下來的幾個使用者行為(Behavior)測試內容:

 

水平線測試(Horizontal Line)

iPhone在水平線的觸控測試中表現最佳,僅花了0.1秒即呈現出現所畫的水平線條。而Android Phone 1則需要0.3秒,表現最差。

 

image

 

垂直線測試 (Vertical Line)

iPhone在此測試中也是最快看到垂直線條的手機,表現最佳。而Android Phone 2在此測試中需花0.35秒才能看到線條,表現最差。

 

image

 

在做垂直的觸控測試時,我們發現iPhone在劃線時,線條非常平順流暢,手指頭與實際線條發生時的間隙非常小。但Android Phone 1及2在劃線的過程中則有明顯的間隙空格產生,如下圖。

 

MobileTouch

 

兩指水平線測試 (Two Fingers Horizontal Line)

由於多點觸控的發展,使用者常會使用兩指來操作功能。因此百佳泰測試團隊,特別將此項目列入我們的評估。

從超高速攝影機拍攝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iPhone 6最快就有反應(0.1秒),表現比其他手機皆來的好,而Android Phone 1 則需花約0.33秒才有反應,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image

 

兩指垂直線測試(Two Fingers Vertical Line)

接著是兩指的垂直線測試,同樣地在此測試項目,iPhone 6也獲得最佳的表現; Android Phone 1則花了0.3秒才出現反應,表現最差。

 

image

 

同樣地,在做兩指的垂直線測試時,很明顯的可以看出iPhone 6的線條較為連續,而Android Phone 1及2,實際線條發生時,同時與手指頭畫線之間有明顯的間隙。

 

MobileTouch

 

兩指垂直線測試(Two Fingers Vertical Line)

此項測試會針對邊緣區域,用手指拖曳線條來看其反應。IPhone在此測項中依舊有良好的表現,而Android Phone 2則需要0.35秒的時間反應,是所有待測物中反應最慢的。

 

image

 

垂直地在邊緣移動且拖曳(Touch and drag vertically)

此項測試雖然也是針對邊緣區域,但我們卻發現iPhone在此測項中反應最差,與其他待測物反應相差極大。

 

image

 

主頁滑動測試 (Main page swipe)

手機的主螢幕會是使用者最常接觸的頁面,頁面切換的速度以及滑順程度,將會大大影響使用者體驗。

以iPhone來說,雖然花了0.5秒做換頁的動作,但使用者實際感受卻只有0.05秒就觀察到頁面開始變動,因此使用者會覺得iPhone的反應很靈敏,很快就在處理使用者的需求。

但從我們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其實Android Phone 1在頁面間的完整切換是最快的,但是使用者卻需要0.14秒才能感知到頁面開始轉換,因此使用者體驗會稍遜於iPhone。

 

image

 

測試手機觸控的抗干擾能力

測試完使用者行為的測試內容後,我們將開始進行第二階段「測試手機觸控的抗干擾能力」。百佳泰測試團隊設計了以下六種情境來評估手機的抗干擾能力:

• 使用藍牙®傳輸時

• 使用Wi-Fi傳輸時

• 手機充電時

• 來電時

• 藍牙®傳輸+Wi-Fi傳輸

• 藍牙®傳輸+Wi-Fi傳輸+手機充電

 

首先我們會在三秒內畫出一條線(從左上角至左下角),接著使用觸控測試軟體檢視其路徑的變化。舉例來說,從下方的圖表我們設定藍色的線條為原始不受任何干擾的線,而紅色的線條則報點程式報出來的結果。我們將會根據這兩條線判斷出當干擾發生時所產生的偏移量(pixel)以及最大的點距

偏移量的多寡會影響使用者在點選螢幕時,是否能夠準確按到所要的位置。舉例來說,當使用者使用APP修圖,若手機來電造成觸控時的偏移量太大,有可能原本欲修眼頭的部分變成眼白,無法準確地修到對的位置,造成使用者不便。或遊戲玩家在玩神魔之塔時,因為觸控螢幕偏移而一直無法點選到正確的轉珠,也是偏移量太多會造成的影響。

 

image

 

以邊緣的不靈敏區域為例,我們先測出所有待測物未受干擾的數據及圖像,數據如下表。

pic2

MobileTouch

 

接著測出同時受到藍牙®傳輸、Wi-Fi傳輸以及充電干擾的線條。可以明顯看出其偏移量以及每台手機的最大點距值。

 

MobileTouch

 

我們將各情境的數據統整如下,整體看來三支手機受到外力的干擾之後,點距值及偏移量都有增加的趨向,但對於使用者實際使用來說,並不會感覺到明顯的差異。

可以看出在螢幕邊緣的測試中, Android Phone 1有不錯的表現,在偏移量的部分並沒有太多差異,最大點距值反而比未受外力干擾時來的小。

iPhone在來電時,最大點距值有大幅地提升,明顯受到影響,但其整體偏移量並不高。而Android Phone 2在點距值上並沒有太多差異,但在來電時的偏移量變化較為明顯,表示在來電的時候,在不靈敏區造成觸控偏差的情況較為明顯。

 

Table 1

 

接下來我們開始測試螢幕中間部分,也就是觸控靈敏區。我們一樣先測出原始數值及線條。

 

pic3

MobileTouch

 

將外部干擾因素加上去後,所得數據如下:

 

Pic4

MobileTouch

 

從下圖總表可以看出,iPhone在不同的干擾情況下,受影響的範圍非常小。Android Phone1 &2受外部干擾後的表現也與一開始初設的條件十分接近,因此三支手機在靈敏區的抗干擾能力都有不錯的表現。

 

Table 2

 

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境之外,語音呼叫(Voice Call)也可能因為3G/4G & GSM/GPRS的不同而影響到觸控品質。其他內部干擾源像是振動(vibrator)、話筒(speaker)、接收器 (Receiver) 等都是潛在的影響因素。

在數據傳輸這部分,除了上述提到的Wi-Fi及Bluetooth®,有時候也會因為頻段的不同(700/900/1800/…)而影響觸控表現,這種測試模式的傳輸資料量又比語音呼叫多數十到上百倍,且頻段分布廣 (Wi-Fi Channel相對很接近),因此效應差距大。由此可知,在觸控這塊有許多種的測試組合,百佳泰能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而客製化測試計畫。

 

 

相關連結:

智慧型手機分析體驗-螢幕(Display)篇

智慧型手機分析體驗-相機(Camera)篇

智慧型手機分析體驗-音效(Audio)上篇

智慧型手機分析體驗-音效(Audio)下篇